|
美麗又聰慧的女子往往是凄美愛情的演繹者,林黛玉是,石評梅也是。
這位中國現(xiàn)代女作家在人世間僅27年,短促得像一串晶瑩剔透的淚,而她的愛更如筆下的散文,“落花冷月、殘葉哀鳴”。
1902年石評梅出生在山西平定一個清末舉人家庭,從小深得家學滋養(yǎng),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,自取筆名評梅。
如梅女人花,她凄冷孤傲的情結正好印證了一生愛之哀苦。
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(fā),石評梅到北京投考女子高等師范學校,父親不放心女兒獨自出行,就把她托付給同路進京的北大學生吳天放。而這一托付,成了石評梅一生痛苦的源頭。
三四十年代與冰心、評梅齊名的女作家廬隱,見證了石評梅愛情的全過程。赴京途中就心猿意馬的吳天放后來經(jīng)常到學校找石評梅,頗有心計地送她一本精美信箋,每頁花箋上都畫著幾枝梅花,并題有詠梅詩。
在校園里沒看到梅花而一直感嘆的石評梅,見了后自然感動:“你也喜歡梅?”
話音未落她就悟出吳天放的用意,羞澀地垂下了頭。此后吳天放經(jīng)常邀約她散步、談心,兩人感情與日俱增。
1920年初冬,吳天放帶石評梅參加了一個山西同鄉(xiāng)會,她認識了父親省城教書時的學生,北大激進分子高君宇。
此時她正與吳天放公開戀愛著,如梅綻放般熱烈。
愛的悲劇在于,從不輕易許諾的你情定終生了,他的腳步卻戛然而止。石評梅偶然去北大時看到了她的情郎,卻正和妻子幼子其樂融融,原來衣冠楚楚的吳天放向她隱瞞了已婚的事實。
石評梅絕望了,從此遠離愛情,讓寒冬包裹了自己。
當時高君宇是全國僅有的五十三名共產(chǎn)黨員之一,1922年參加共產(chǎn)國際會議后回到北京,組織上暫時沒什么事,就到女高師找石評梅敘舊。
失戀的石評梅一直暈醉在冰場,渾身縞素舞步輕盈地滑冰。他悄悄關注著她,要替她分擔一半的痛苦,她嘆氣道:“你何必來找我,又何必闖入我心靈的苦海自尋煩惱呢!”
其時石評梅已抱定了獨身主義,此生絕不戀愛也絕不結婚。她默默吟誦:
心頭的酸淚逆流著
喉頭的荊棘橫亙著
在人前——
都化作了,輕淺的微笑!
高君宇為了讓石評梅擺脫悲哀,有意引導她投入到革命事業(yè)中去。漸漸地她對高君宇也有了關注,但每當心神不定時總告誡自己,他只是自己的一個朋友、父親的學生而已。
“二七”大罷工后報紙上刊出了軍閥政府對高君宇的通緝令,石評梅對他既崇敬又埋怨、既仰慕又擔憂,心緒也愈發(fā)不寧了。
廬隱對石評梅此時的情緒變化體貼入微,勸她不要刻意壓抑自己,以免心里播下悲劇的種子。女高師畢業(yè)后石評梅留任該校附中女子部主任,從廣州回來的高君宇專程過來看她,此時他身體已經(jīng)很差,經(jīng)??┭u梅送他去西山療養(yǎng)時想起了廬隱的話,沉默了。
病榻里的高君宇托人送給石評梅一片紅葉,書寫著:滿山秋色關不住,一片紅葉寄相思。
石評梅孤苦的心頓時被這片紅葉攪亂了,但為了獨身素志她毫不猶豫,在紅葉背面寫道:枯萎的花籃不敢承受這片鮮紅的葉兒。送還紅葉后她卻忍不住大哭一場。
此后高君宇回山西發(fā)展黨組織,向石評梅辭行時差點被北洋軍政府抓住。她想挽留他卻張不開口,他想向她表白卻默默走向風雨。石評梅呆了一會,仿佛自言自語:我不殺伯仁,伯仁終不免因我而死。
因勞累過度,高君宇再一次病倒了。看著消瘦痛苦卻目光熾烈的他石評梅心酸流淚,接受了他的愛卻要求高君宇也接受她的愛,而她的愛就是獨身主義。
只有惆悵孤傲的石評梅才能提出這樣的愛了!她說,“結婚結合,是一種愛,不結婚結合,也可以成為一種愛。歸宿方式不相同,卻都可以達到愛的頂峰?!?br />
高君宇露出酸楚的笑,“你的所愿,我愿赴湯蹈火以求之;你的所不愿,我愿赴湯蹈火以阻之。不能這樣,怎能說是愛你!”
為了表明愛情的忠貞,高君宇特意從廣州買了兩枚象牙戒,一枚送給石評梅作生日留念,一枚戴在自己手上。
一九二五年三月,不滿三十歲的高君宇病逝于北京協(xié)和醫(yī)院。
清理遺物時石評梅發(fā)現(xiàn)了那篇墨汁依舊的紅葉,睹物思人傷心欲絕,至此方才意識到自己乖僻的獨身主義錯過了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,或是自我懲罰,她每個周日都要到陶然亭高君宇的墳頭哭泣。
終因長期悲傷過度,三年后石評梅竟也淚盡而亡。
“生前未能相依共處,愿死后得并葬荒丘,”這是高君宇死后石評梅經(jīng)常對友人說的一句話,如今終于如愿了。 |
|